人对自我的适当的认知和把握,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自我扭曲常常是产生情感困惑的根源。说到自我扭曲,我们常常会联想到那些强势的人,极大地自我膨胀自我中心,时时处处指使他人,要求别人唯自己的意愿是从,长此以往,不顾他人的感受,必然积累矛盾和冲突,造成隔阂。自我扭曲还有另一种的表现形式,以让人同情的委屈、抱怨、痛苦、压抑的方式出现在他人面前,扮演的是弱者形象,这种方式往往被我们忽略。
  
我们来看姚刚老师的案例。
 



  
斯先生是一个十分要强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要求完美的人。一直以来,虽然生活不宽裕,但也打理得很体面,亲友乡邻都很尊重他。几年以前,命运给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妻子一次意外生病,被病魔夺走了生命,为了看妻子的病,斯先生借了一身的债务。
  
妻子走了,留下一个不谙世事不满十岁的女儿。为了还债,为了把女儿拉扯大,斯先生变了一个人似的,每天起早贪黑,在乡下四处打零工,为了省钱,有时候他在外面只吃两顿饭,几年下来,斯先生把债务还了,还为女儿积攒了几万元钱。妻子走了,在斯先生眼里,生活的目的只剩下一个目标----为了女儿而活着了,或者说换句话说,曾经的在自己头脑里理想中的斯先生也跟随妻子死去了,女儿和女儿的未来才代表和寄托了心目中那个完美的自己了。几年来,他一直希望用自己的苦行来打动女儿,希望女儿争一口气,听自己的话,使自己和死去的妻子脸上有光彩。
 
但是,让斯先生意想不到的是,女儿渐渐长大,却也渐渐地不太听自己的话了,每每这时候,斯先生就给女儿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讲他的那一套道理,女儿不喜欢听,他就指责她,或者在一边生闷气,指望她以后能够明白自己的一片苦心。
 
女儿十六岁以后,跟随老家的老乡来深圳打工,这就更像是短了线的风筝,不在服从爸爸的管理了。开始她还往家里打电话,但每次爸爸一教育她,她就不耐烦,直至后来就不太往家里打电话了,再后来,她瞒着爸爸在深圳谈起恋爱来了,最让斯先生不能够容忍的,是那个男生没有正式工作,听说还很贪玩,不成熟,不懂事,家境也不好。斯先生从老乡那里知道了这个消息以后,就再也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因为在他的给女儿的规划的蓝图中,女儿应该是有出息的,他在电话里百般劝阻女儿,女儿却置若罔闻。为了让女儿回心转意,斯先生放下家里的事情,也来到深市做工。
   
起初,女儿还勉强地听一点爸爸的话,不和那个男孩往来了,但是两个月以后,当斯先生放松警惕了,女儿又和那个男孩好上了,斯先生气得不得了,骂了她几句,女儿索性和那个男生一起跑了,换了电话,换了工作,换了住址,斯先生找不到她了。
 
女儿离开了,斯先生生命的支柱跨了,强烈的失落感吞噬了他,让他喘不过气来。斯先生想到这些年来,自己为了女儿含辛茹苦,省吃简用,没有玩过麻将,以前妻子在世时还玩过,更没有去沾花惹草,总而言之,这几年以来他都没有好好地放松过,也没有真正地开心过,一心指望自己的这一切能够换来女儿的听话和出息,却不想成了今天的局面,他越想越气,他在求助电话那一头,忿忿地说,如果我把她找到了,我真恨不得用刀,把她杀了。-------一个父亲对自己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不禁让人不寒而栗,不难想像,他的情感的压抑有多么深重。
 



  
心理咨询师的点评:
1
、人有一个本能是趋乐避苦。没有人乐意与一个痛苦、压抑、整日愁眉苦脸的人在一起。情绪是会相互传染的,尤其家庭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小系统,一个人消极的坏情绪,最容易在家庭里传递给最亲、最近、最爱的人,长此以往,这是推动他们远离家庭和亲人的重要原因。
 2
、一个人要爱自己,活好自己,照顾好自己,幸福自己,这是回报给爱你的人的最大的爱,也是对他人和对社会的最好的奉献。
  3
、我们常常以爱的名义亵渎爱,真正的爱,应是对所爱的完全地尊重和接纳,不要附代条件,至少不要附加太多的条件,否则,在给予别人爱的同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会让爱变得沉重和苦涩,让人承受不了。
  4
、斯先生不是完全地在爱女儿,他好象更多地在爱自己的面子和尊严。
  5
、这个个案的症结主要出在斯先生自己身上,换句话说,斯先生是加害者,而不是他原来以为的受害者。斯先生要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正确找到人生的着力点,让自己轻松下来开心起来幸福起来,这是斯先生也是我们每个人人生要学习的最重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