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片推荐《七十七天》:穿越荒原
发布时间:2017-11-05 00:32:07 浏览量:181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就已经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 罗曼·罗兰
导语: 昨天随意去看了场电影《七十七天》,回来后才知道,昨天是全国首映。 首部华语极地探险《七十七天》于今日在全国各大影院公映,该片取材于杨柳松徒步横穿羌塘无人区和高位截瘫女摄影蓝天的真实经历。
羌塘——藏语:北方的空地。 羌塘无人区,人迹罕至,野生动物出没;也许没有水、没有食物,生命无时无刻不处于危险的境地,那里,充满了恐惧,甚至充斥着死亡的气息.......
我想到了在城市里,在我们居住和生活的钢筋水泥里,在我们周围熙熙攘攘的人潮人海中,在我们每天所面对的纷繁复杂中;
常常,我们也充满了担心、害怕和恐惧;这些信念深埋在你我的“无人区”——我们的潜意识也有点像无人区,就在那里,却心生畏惧;我们想知道,却不知如何探究,怎样穿越......
穿越无人区,穿越恐惧和死亡;探究潜意识,寻找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自由的自己。 3 Nov ,2017 首部华语极地探险《七十七天》于今日在全国各大影院公映,该片取材于杨柳松徒步横穿羌塘无人区和高位截瘫女摄影蓝天的真实经历。杨柳松徒步横穿羌塘,应出版社盛邀著书《北方的空地》——用朴实、真挚的笔触记录了一个人、一辆自行徒步走完1400公里的羌塘无人区的传奇经历,因为只身穿越羌塘无人区的凶险程度远胜于攀登珠峰......
一起来看看 原著
《自序 行走荒原,放逐心灵》 文/杨柳松
羌塘之行,头戴英雄桂冠,只是迎合了世人幻梦,头顶依旧是被电脑辐射得越来越稀的毛发,那才是真实的自我。
回眸荒原,那个孤寂身影不再,而荒原依故。有人默默走过,有人轰然倒下,有人留恋舞台。荒原不会为任何人改变,改变的只是行者的心,抑或世人的目光。不论谁,对于荒原而言,都不过光阴驹隙里的过客。
行走荒原,并不需要多么高超的技巧,它远比人世间的游历轻松。那些笑对生活困顿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行走荒原,也不会使人有多么高尚,它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没有什么可值得炫耀。如果爱,就去,不知不觉转到另一条路上,只说明还不够爱。不要轻易给自己冠冕堂皇的借口,滑动的人生并不会有更丰富的体验,那只是一种随波逐流的状态,在不断反悔与更替的价值观中游弋。你可能属于每一个经历过的时代,但没一个是属于自己的美好时代。
若说行走荒原所需的品质,就羌塘而言,无疑是坚持、隐忍和乐观。坚持可以让扫地的成为少林寺高僧,可以让唐僧轻易摆脱女儿国的纠缠。没了坚持,生命中只剩无穷诱惑,就会轻信看漫画书也能练就如来神掌。没有什么事能轻轻松松成功,走路还有嘴啃泥的时候。
隐忍则抑制着复杂多变的情绪,以客观姿态旁观自己的行为。谁都能在别人骂街的时候充当一个优秀的老娘舅,当自己身处骂街角色中,观音姐姐来劝都不顶事。很多事情真没什么大不了,不就是搞不清谁踩谁一脚嘛。现实又是残酷的,有些事不是那么好轻易接受,所以需要乐观,它可以将任何苦难变成一出事不关己的舞台剧,既饱含泪水,更充满啼笑皆非的趣事。
荒原在哪里?它可以是一片广袤的无人区,也可以是小区里夜深人静的花园,甚至是野草滋长的内心。荒原真正的含义,是一片心灵自由放逐之地。那里有久违星空,只随意地仰望一眼,就知自己的位置,既没想那些形形色色的标签。
人是群体动物,但心灵是孤独的。不时去荒原,摒弃繁华,看看真实的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也可什么都不想。不要怕迷路,世间本就无路,迷失才可怕,走在正确的路上都觉得行往错误的方向。祈愿每一个尘世中的孤寂旅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宁之地。 |